《检察日报》(2025年10月23日 第1版)
在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的蒙古包里,检察官与牧民围坐一圈,用蒙古语讲解民法典中关于草场承包、婚姻继承的条款;在二连浩特口岸边检大厅,双语检察人员正向蒙古国公民发放在华权益保护及犯罪预防宣传手册;在包头市石拐区检察院听证室,一场关于残疾人创业补贴发放的公开听证会,正悄然变成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这一个个温暖而真实的场景,是内蒙古检察机关践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真实缩影,更是新时代边疆法治建设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五年来,内蒙古检察机关坚持将普法融入司法办案全过程,创新打造“办案+普法”双轨模式,依托“法律+语言”专业优势,以“法润”系列普法品牌为引领,将法治的声音传递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群众的心坎深处。
深入到角落的普法
“老板拖欠我10个月工资,我该怎么办?”“建议您收集好证据,到当地劳动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裁判结果不服,可以到检察院申请检察监督。”今年8月,在乌兰毛都草原兴安盟那达慕盛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兴安盟分院的检察普法“轻骑兵”又一次携着法治锦囊而来,与农牧民群众共赴草原之约。
这是内蒙古检察机关第五年开展“法润”品牌双语普法送基层活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翻译处(现国际合作处)牵头组建了由700余名“双语检察官+检察翻译官+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化队伍,开展派员翻译实务、跨文化传播等专题培训十余期,累计培训骨干1000余人次,构建起“省级统筹—盟市联动—旗县落地”的三级协作机制。
他们走进牧区,推动建立“乌兰牧骑检察公益诉讼宣传队”“驼背宣讲队”等特色普法品牌,将法律知识融入民族歌舞、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们深入校园,连续五年开展“携手护未来”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他们发挥多语种优势,对宪法、刑法、民法典等360余部常用法律法规进行精准翻译,形成涵盖“四大检察”的双语法律文本库。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大家多学一点法律知识,多一份法治意识,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律成为大家过日子的‘好帮手’、解难题的‘金钥匙’。”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喆表示。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检察机关累计开展双语普法活动50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余万册,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实现了从“我说你听”到“你需我讲”的转变。
浸透着温度的普法
“您别急,坐下喝杯水……”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一位年过六旬的蒙古族老人因土地确权问题长期上访,多次与基层干部发生争执。这次接访的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春华,她一边给老人倒水,一边用流利的蒙古语安抚老人,并现场连线司法所协助调取土地档案,逐条解释行政诉讼程序和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最终,案件依法进入监督程序,老人的心放下了。
“用蒙古语讲法,牧民才听得懂;用真心换真心,矛盾才解得开。”春华的办公桌上方挂着两张图:一张是行政区划图,标注着每个嘎查村的接访记录和矛盾化解点;另一张是民族分布图,标记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各族群众的法治需求与工作重点。“每解决一个纠纷,地图上就少一个‘风险点’;每开展一次普法,地图上就多一片‘平安绿’。我希望有一天,这张地图能处处祥和安宁——那是草原最动人的底色。”春华说。
春华的故事,正是内蒙古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普法”的真实写照。提审时释法说理、出庭时辨法析理、接访时答疑解惑,每一次履职都成为一次法治宣讲。五年来,内蒙古检察机关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地配备双语检察人员,确保每一位少数民族当事人听得懂、能表达、能维权。
双语普法不仅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走进群众心里。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依托“草原检察直通车”,打造“流动听证室”“移动普法站”,深入牧区开展“四语(汉、蒙、达、鄂)+听证”释法说理,让公平正义在草原上“流动”起来。“他们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一位牧民说。
走向更广领域的法治交流
10月20日一早,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锡林郭勒盟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乌日嘎像往常一样打开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双语数字平台,找到法律法规翻译栏,认真核对讯问笔录中的蒙古语表述是否正确。“平台是我们办案的‘好帮手’!”乌日嘎说。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检察机关率先建成全区双语智慧办案与双语数字平台,推动法治服务从“线下跑”向“线上办”升级;免费开放共享精心编译的53部汉蒙双语普法精品丛书,累计点击量超60万人次。
策克口岸是全国第四大、内蒙古第三大陆路口岸,是中蒙两国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2023年1月,5G通信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项目助力策克口岸实现了全国首个智能重卡“无人驾驶”在陆路口岸的运行。重卡所属企业内蒙古山河煤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表示:“国际合同审查、跨境合规等,都是我们以往的知识盲区和操作痛点,额济纳旗检察院检察官依托检企联络站,问需企业一线,给我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非常‘解渴’!”
“而对于更多外国公民来讲,对中国法律的认知,则隔着一层‘语言与信息的薄雾’。”精通四门语言的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国际合作处检察人员格格日乐告诉记者。为讲好中国法治检察实践故事,2021年以来,内蒙古检察机关与蒙古国毗邻四省区检察机关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展线上线下交流17批次;2023年以来,内蒙古检察机关依托“沿边口岸检察统一行动”,组织检察人员向境外企业、外国公民宣传刑事犯罪预防、野生动物保护、边境管理等法律规定,发放多语种宣传册2万余份,开展涉外法治宣讲30余场,相关工作入选内蒙古“十大法治事件”;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以汉文和西里尔蒙古文双语形式编译推出检察官法、引渡法等4部法律书籍,填补了中蒙法律文本互译的空白。
五年深耕,硕果累累。内蒙古检察机关正以“法润”系列普法品牌为载体,推动普法由“单向输出”向“精准服务”转变,让法治阳光在祖国北疆辽阔的土地上,温暖而持久地照亮边疆群众的美好生活。(沈静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