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文化
发布机构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  号 内文旅建议字〔2024〕9号
成文日期 2024-06-04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文化
发布机构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  号 内文旅建议字〔2024〕9号
成文日期 2024-06-04

对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50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07 11:00 
分享到:
【字体:  

吕东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发掘、研究,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厅持续加强对非遗时代价值、社会功用的挖掘阐释与宣传展示,提升非遗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培训,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非遗里的中国·内蒙古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内蒙古篇依托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等2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对提升内蒙古非遗知名度、展示内蒙古非遗保护成果、增强北疆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首次以全息媒体形态,推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专题片《遗·冀》,推到“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中国新闻网、新浪、腾讯内蒙古和地方108个旗县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三是稳步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荐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赤峰学院3所高等院校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认定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10所,全区先后举办100余期非遗传承人研培班,培训5000余人,延伸覆盖1万余人次,帮助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四是不断加强非遗理论研究。设立自治区级非遗研究基地8个,依托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部门科研项目,对黄河、长城等中华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非遗的专项研究。

五是开展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评建工作。自2021年起,自治区教育厅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高校)和传承校(中小学)的评建工作,至2023年共评建61个传承基地(校),涉及领域包含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

六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情况调研。2024年2月,自治区教育厅面向全区大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情况调研工作。调研共收到55所高校和12个盟市(涉及1165所中小学)提交的报告,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传承项目中,非遗项目占比达70%。学校以不同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共涉及国家级项目301个、自治区级项目166个、盟市级项目109个、旗县级项目120个,每年覆盖学生超过50万人次。

感谢您对非遗事业的关注和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为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内蒙古非遗力量。欢迎您继续为文旅事业建言献策。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4日      



信息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