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历史的基本立场和总的看法,是这个民族或国家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代表。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指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影响与意义等系列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根本看法。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史的核心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这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民族学研究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是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得出的重大结论,是观察、认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已经存在发展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演进,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意识觉醒与国家建构的重要标志。
充分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要从整体上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属性:“一体”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多元”则是对“一体”的结构解读或者内涵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深刻认识“四个与共”“五个相”蕴含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规律。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新时代民族学研究要借助丰富翔实的史料、扎根当代实践,为宣传好、阐释好“四个与共”“五个相”蕴含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规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正确把握“四对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层面的指导原则,也对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民族学研究,要立足史实,与时俱进加强对四对关系范畴的研究阐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客观看待各民族之间共同性是主要的、差异性是次要的,挖掘好阐释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阐释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实践工作者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建言献策。(田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