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籽同心 共话中华”
玉龙乡音宣讲团探寻民族交融的密码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1 10:04 

宣讲团成员在社区欣赏非遗作品。

金秋九月,是自治区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赤峰市玉龙乡音“赤籽同心  共话中华”实践宣讲团深入红山区八里铺社区、文联路社区,东荣集团,宁城县大城子镇万亩番茄产业园等地,以 “脚步丈量大地,对话感知温度” 的蹲点调研方式,实地走访社区、沉浸式体验生产车间、与群众深度交流互动,深刻体悟各民族交融汇聚、守望相助、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宣讲团成员在文联路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基地欣赏非遗作品。

社区篇:互嵌式治理的创新实践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9月中旬,宣讲团首站来到红山区西城街道八里铺社区。在“月亮市集”策划间,宣讲员亲身体验团扇制作、沉浸式扎染、身着汉服等活动,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依托万达水岸天街资源,创新打造‘月亮市集’IP,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吸引文创设计、酒类调制等各类大学生创客入驻。截至目前,市集已吸引2万余人参与,为社区企业创收2万余元。”八里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丽娟介绍。同时,社区创新推行“空间置换服务、资源转化服务”模式,孵化惠民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置换服务59万元,收益全部用于民生事项,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随后,宣讲团来到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基地。该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回迁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社区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凝聚人心的优势,打造集项目孵化、手工体验、文化展演、文创展销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这次调研不仅是‘看’,更是‘感受’。我要把这里的民族团结故事写进宣讲稿,让更多人了解基层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宣讲团成员、赤峰学院学生丁滢有感而发。

企业篇:产业发展中的民族同心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内蒙古羊绒看赤峰,赤峰羊绒看东荣……”结束社区走访后,宣讲团马不停蹄地来到赤峰东荣羊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走进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中,员工在生产线上默契配合,共同书写“团结奋斗、共创未来”的篇章。

在工厂体验店,宣讲员被精致的羊绒服饰所吸引。特别是东荣集团开发的56个民族官方认证图案围巾,融合数码印花技术与民族文化元素,既美观精致,又传承了民族文化。“这些围巾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来自河北的宣讲员、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贾淑婷感叹道。

乡村篇:智慧农业里的共富密码

“这就是‘塞外番茄第一镇’的底气!”站在宁城县大城子镇万亩番茄产业园观景平台上,负责人赵永亮指着连片的白色温室向宣讲团介绍。作为赤峰设施农业标杆,这里曾是“七山二丘一分川”的贫瘠之地,如今依靠各族群众携手奋斗,已蜕变为年产番茄10万吨、产值5亿元的“财富洼地”,“宁城番茄”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与种植户交流中,宣讲团了解到,产业园定期组织各民族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分享温室管理经验,传授传统施肥技巧,大家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种植水平。

这种“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

从社区院落的文化传承到生产车间的默契协作,从城市街道的创新实践到田间地头的共富图景,宣讲团的蹲点调研之路,既是一次探寻民族交融密码的旅程,也是一次倾听基层群众心声的过程。

“我们将把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生动的宣讲素材,走进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用接地气的语言、有温度的讲述,把赤峰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鲜活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宣讲团负责人杲凡力表示,此次调研不仅为宣讲团积累了丰富素材,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唯有同心同德、携手并进,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