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深耕北疆文化沃土 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17 10:06 

翻开鄂尔多斯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艺术图鉴”,既有北疆文脉的深厚根基,更有精品佳作的鲜活表达。《胡笳十八拍》的历史回响,《这片草原》的同心旋律,《马铃儿摇响幸福歌》的团结欢歌……声声激荡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鸣,见证着各民族在鄂尔多斯共居共乐的幸福图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暖城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在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征程中积极探索,在深化“北疆文化”建设鄂尔多斯行动中主动作为,将文艺创作作为凝聚人心、传承文脉、彰显担当的重要抓手,用艺术之笔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华章,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输出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温度的“鄂尔多斯方案”,同心同力夯实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胡笳声断塞云秋,十八拍中无限愁。”前不久,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创排、制作、演出的民族团结主题舞剧《胡笳十八拍》在合肥大剧院上演。

剧场内,冷暖光的切换与舞台的写意相映,胡笳声咽,琴音绕梁。伴随着舞者的倾情演绎,整个剧场都沉浸在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里。当展现蔡文姬坎坷命运与深沉情感的部分上演时,不少观众沉浸其中感动落泪。演出结束后,场内的掌声经久不息,观众纷纷起立喝彩,久久未散。有观众感慨道:“《胡笳十八拍》真是太震撼了,用舞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也让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主题变得可感可触。”

舞剧《胡笳十八拍》是鄂尔多斯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艺创作实践的标志性力作,也是鄂尔多斯市深耕“北疆文化”建设、用艺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典型范例。创作团队围绕蔡文姬人生中的爱恨纠葛和其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贡献两条故事线,采用先抑后扬的叙事方式,将其一生的情感挣扎与坎坷经历融入剧中,透过蔡文姬在家国大义和骨肉离别前的个人选择,观照和诠释了千年来中华民族对民族融合的执着追求,彰显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正如编剧罗怀臻所言:“蔡文姬的故事是民族融合的缩影,她的眼泪与歌声,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血脉。”

自2023年10月首次搬上舞台以来,舞剧《胡笳十八拍》已在北京市、沈阳市、厦门市、呼和浩特市等多个城市巡演,赢得了广泛赞誉。“我们始终致力于打磨舞剧精品,希望能够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更加直观地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让更多人领略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队长兼舞剧艺术总监丁云岗说。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巡演期间的购票受众中,80%为各族青年群体。剧场内,他们眼含热泪,情难自已,眼底闪烁着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演出结束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后感,纷纷表示“后劲很大”。这份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不仅印证了舞剧对青少年的强大吸引力,更凸显出创作团队深度践行“两个结合”,通过青少年更易共情、更愿传播的文艺形式,让民族团结理念在青少年心间扎根、认同与传递的良苦用心。 舞剧《胡笳十八拍》的走红,正是鄂尔多斯乌兰牧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殷切嘱托,将“北疆文化”建设要求转化为创作内核,以文艺凝聚民族共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鄂尔多斯乌兰牧骑以“贴近时代、贴近青年、贴近生活”为导向,主动把历史搬进礼堂、把文化搬上云端、把艺术植入各族群众心田,建立“创作—巡演—云展”全链条传播矩阵,把厚重历史与民族文化打磨成好听、好看、好传的青春作品,让优秀文化既能在剧场打动观众,也能在云端引发共鸣。

而这样的创作实践,并非偶然的个案,恰恰是鄂尔多斯市多年来以文艺为纽带、深耕民族团结创作的一个具象体现。为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鄂尔多斯精准施策、聚力蓄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让共同体理念在艺术浸润中根深蒂固,让示范市创建既有精神厚度又具感染力。

早在2021年,鄂尔多斯就出台《马兰花文学艺术激励扶持工程实施办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艺创作的重点扶持方向,通过创作补贴、成果激励、活动资助三重机制,为优秀作品的诞生提供制度保障。四年来,近两千件文艺作品得到靶向式“滋养”,一大批聚焦民族交融、时代发展的作品从“萌芽”长成“大树”。

鄂尔多斯既努力厚植制度土壤,也专注于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协会组织联动、专家评审指导、志愿服务实践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懂民族文化、善艺术表达的骨干力量,为持续产出优秀作品提供人才支撑;以《鄂尔多斯》文学杂志等为载体,与文学名家合作办刊,孵化培育文艺新人;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新媒体创作,将传播影响力转化为认同向心力。

同时,鄂尔多斯充分激活民间创作活力,培育出200多个民间艺术团体,引导他们与鄂尔多斯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及创作爱好者共同发力,形成“官方引领、社会协同、民间参与”的全产业链创作格局。各方力量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富矿,将萨拉乌苏遗址的远古印记、阿尔寨石窟的千年壁画、漫瀚调的韵律传承、青铜文明的历史脉络等文化密码融入创作肌理,加入创新表达,使得一批既具地域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草原与城市间绽放光彩。

舞剧《胡笳十八拍》先后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精品剧目演出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聚焦“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的原创音乐剧《这片草原》,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第十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群舞《黑缎子坎肩》《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小说《驮着魂灵的马》获第十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好来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赞》入选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主题交响音乐会《黄河回响》凝聚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话剧《从此,他乡是故乡》《星火桃力民》演绎民族团结的薪火篇章;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漫瀚调现代戏《同心记》《山那边》、民俗音画《婚》、音乐剧《石榴红了》等优秀作品在不断的提升打磨中,释放出激荡人心的共融强音……精品佳作如繁花竞放、各展风姿,共同铺展出一幅意蕴深厚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卷。

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进一步推动文艺成果下沉基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基层展演,走进草原牧户的蒙古包、乡村学校的操场、社区广场的戏台等,让文艺成果真正“走下去、融进去”,形成“流动的宣传”品牌,用艺术破解各民族“相识·相知·相融”的成长课题,让“一时感动”转化为“长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文化的力量,从不是喧嚣的呐喊,而是悄然浸润在血脉之中,化作深层的认同,最终凝结成共同体的坚实根基。在鄂尔多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征途上,这份深沉的力量,正通过一部部文艺作品、一次次文化交融,化作各民族心手相牵的生动注脚,为示范创建之路注入温润而持久的精神动能,让民族团结的根脉在暖城大地上愈发坚韧繁茂。



信息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轮播图预览: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进行收藏!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